品牌一席谈:迎接技术革命,汽车行业重塑自我

行业趋势 2018年 10月 08日

5月11日,55 数据公司主办了一场关于技术与汽车行业的非正式讨论会,自此开启了“品牌一席谈”系列活动首发。该系列活动由 55 数据公司率先尝试举办,以开放式对话俱乐部的形式展开,力求汇聚行业内拥有多元化背景的从业者于一堂,就与数字媒体和数据相关的主题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观点,并从中获益。

本次活动聚焦汽车行业。参与者包括众多汽车制造商、数据营销公司(Google、Facebook、Live Ramp)、汽车技术初创公司(OuiCar, Waze, Mappy, Carlili, Drust, Avatacar)、专业研究人员(IPSOS)和新闻记者(Influencia, Auto Infors)。虽然小组成员日常岗位职责各异,但大家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大问题:在数字化盛行且相应数据大量涌现的今天,汽车行业和各大品牌该如何重塑自我?

开诚布公的讨论贯穿活动始终,剑指四大主题:自动驾驶汽车的前景、传统汽车商业模式面临冲击、大品牌支撑设备的局面终结、顾客消费习惯和购买途径的转变。

大面积推广自动驾驶汽车——乌托邦之路?

在参与者们看来,似乎街头巷尾自动驾驶汽车随处可见的的情形还不会即刻出现,因为市场投放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在大面积投放之前,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工驾驶汽车共存。此外,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尚待解决,而且也只有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面对这一问题,即:要确保车载算法程序实时更新数据,且一旦出现意外复杂情况,能优先作出正确的决定。

GoogleCar

(驾校场景)
Google自动驾驶汽车:“我想要考个驾照”

与私家车相比,要大力推广这一新技术,从专业车队和公共交通工具入手似乎更为可行。Waze 公司的业务发展经理凡妮莎.乔尔诺(Vanessa Giorno)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城市和公共交通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城市不断发展,也会最终向汽车发出“逐客令”,汽车也将被迫适应城市发展。

人们愈发认为私家车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各种新的可能性开始挑战汽车行业传统商业模式

这一丝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质疑与本次小组讨论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小组成员们一致认为,不仅新的商业模式业已降临,而且汽车的用途也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汽车是服务”这一观念根植于新一代人的脑中:年轻的消费者们只希望在需要的时候有车可用就好,而不想被有车一族面临的诸多不便所累。他们不愿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有车一族,因为汽车在市区内使用效率低下,不仅麻烦还会造成意外的成本支出。面对这些新的需求和汽车所有权关系的变化,新的服务似乎都聚焦于按需出行,如:拼车、互相搭车、商业租车、点对点(P2P)租车,甚至是租用车辆送车上门等。Mappy 公司总经理布鲁诺.达切利(Bruno Dachary)坚信,未来所有出行方式将实行端对端计费。

品牌再也不足以惊艳顾客,服务和便利设施才是顾客心之所在

汽车已成为移动出行到达目的地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制造商再也不能单纯依赖其品牌实力,而是必须向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设备与服务。不过,制造商还需花些时日以适应消费者的这一新需求;拒绝将其操作系统与其他通用的第三方软件整合意味着他们将在技术和营销上掉队。一位参与讨论的人士表示,制造商缄口不言,似乎是由于他们对提供这些服务的技术巨头公司心存疑虑,这就表明真正的威胁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谷歌究竟是想一直做服务营销呢,还是也想成为制造商?

制造商必须重新考量销售途径,才能跟上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化节奏

消费者们似乎越来越不爱光顾车行以获取有关品牌或特定车型的信息。购车前走访车行的平均数量从2010年的2.6跌至2016年的2.2。这一趋势促使几大品牌采取了各种新措施:现代直接在购物中心开设店面;达契亚发起“开门”行动,允许潜在客户试驾邻居家的达契亚汽车;西雅特与亚马逊携手直接开启网上售车。转变销售渠道旨在赢得那些本来绝不会逛车行的潜在客户,而不是要和车行一争高下。这一点也得到了来自西雅特的 Brice Renvoizé。他表示,设计上述方案并非是为了竞争,而是对现有销售途径的补充。

总结:55 数据公司“品牌一席谈”首发讨论会取得圆满成功,深受诸位参会者的好评。各参会者一直以来也希望能够参加此类非正式讨论会,以便各方从业人员规避行业风险,迎接技术革命。

Brandtalk 1

还想再来一杯茶吗?